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

<鳴蜩> 常業宏老師作品推介

  常業宏,1970年生,大學時期就讀美術系國畫組,2009年臺師大美研所西畫創作組碩士,研究所期間曾與工筆花鳥大師黃昌惠教授交遊,接觸一些印人。後從羅德星老師習印,心摩手追,深得乃師三昧。現任國立新竹女中美術教師、臺灣國際水彩畫協會會員、玉山印會會員。
  「鳴蜩」是玉山印會第三季的題刻題目,小弟因而有幸在玉山印會群組中得見此一精采絕倫佳作,不忍獨賞,故為文推介,以饗同好。
「鳴蜩」常業宏老師作品
白文印為免字形散掉,通常喜歡加框。最明顯的例子是秦印或是秦國古鉨。到了漢朝,以繆印篆入印,字形方塊化,不易散掉後,後期白文漢印外框才慢慢拿掉。這印以寫意的小篆入印,沒有加框,卻不覺得鬆散。其高明處在於篆字結體緊實,筆畫線條的併筆黏搭使得字形相當扎實,免去鬆散之病,故而作者大膽拿掉邊框,讓印章更加瀟灑不羈。

  「蜩」字一般為左右結構,作者很有智慧的改為上下結構的長形字型,才能跟長形的「鳴」字和諧的共處於方寸之內,否則勢必縱劃過多而壅塞氣悶。
  蜩字結構的改變,雖然讓兩字可以妥貼的安排在正方形印面中。但如果單單妥貼均勻的布局,那也還只是平庸之作,得其安穩勻稱,而缺抑揚跌宕引人入勝的安排。這時作者選擇〝疏密〞來詮釋節奏變化豐富印面。作者有意識地將「鳴」字中下部分以及「蜩」字中上部分的線條加以併筆黏搭。使之緊密,而「鳴」的鳥頭與「蜩」的虫部則反手操作,以虛接或不接的方式使之疏朗。至此,「鳴」字上疏下密;「蜩」字上密下疏,形成斜角布局,天然渾成,絲毫不見造作,凸顯作者匠心獨運,妙造自然之手段。
  篆字原應讓頭舒足,上密下疏。在這印中,「鳴」字卻反常的重心壓低上疏下密,原因在於鳥字的身體及翅膀那三根長線容易流於呆板,為了避免板滯,除了線條走勢儘量不平行,作者也用併筆來破板,這一併筆,就使鳴字的重心下調而反常的上疏下密。但是反常合道,反而更令人驚豔。
簡而言之,這方佳作的精采處在於疏密自然而有變化,讓人眼睛一亮。此外,線條的輕重變化,起收筆的方圓變化,文字部件的軸心轉移的變化......在在都述說著~~「才華」。作者超逸不群的才華。

  另錄若干常業宏老師的精彩傑作於下,以饗讀者。
腹有詩書氣自華-常業宏老師作品

不鼓自鳴-常業宏老師作品

藏器於身-常業宏老師作品

玉山印會-常業宏老師作品

鋼鐵男子-常業宏老師作品

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-常業宏老師作品

養正-常業宏老師作品

頤神-常業宏老師作品

一缽千家飯-常業宏老師作品

四面雲山皆入畫-常業宏老師作品

且盡生前有限杯-常業宏老師作品

迹入靈奇-常業宏老師作品

隱於市-常業宏老師作品

懷文抱質-常業宏老師作品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